进入公务员岗位以来,我尝试着参加了两次江苏省选调基层公务员考试,高兴的是两次我都通过笔试,尤其是第二次笔试成绩还是第一名,难过的是两次面试我最终都没有把握住,第一次是因为紧张竟然看错了题目,第二次面试后我是第三名,因为单位只招一人,我再次与选调无缘。虽然两次考试都是以失败告终,但是我真正感觉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,需要不断磨练和成长,也总结出许多面试感受和体验,这份宝贵的经历带给我的收获其实更多。
还记得两次面试下来,我都是感觉灰头土脑,很溃败,因为觉着自己回答问题时总是讲一会顿一下,不够连贯,于是盲目总结出自己口才太差,自信心狂跌,直到后来和同样参加面试的人有所交流后才恍然有所悟:
我和朋友交流时发现,她伶牙俐齿,善于交谈,说话非常流利,像吐豆子一样,酣畅淋漓,可是最后她的分数并不比我这个半天挤一个字的高多少。怎么会这样?我纳闷着,问了一下她答题思路,结果发现她变换着花样答来答去其实都是重复一个意思,虽然口才流利,但是条理不清楚,虽然从不间断打顿,但是没有重心。我突然就发出了一个疑问:面试中口才是主角吗?
面试中首先需要的是你对大量背景知识扎扎实实的掌握。如果别人问你要一瓢水,你就要准备好一桶水。有针对性的知识储备永远是核心,是主要矛盾,如果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,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,再眼花缭乱的口才也只是形式花哨而已,空无内容,从这个角度来讲,知识储备永远是当仁不让的主角。
其次是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融汇贯通。我记得我第二次面试时准备了大量的时事材料,涉及到就业、医疗、农业、环保、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,我把每一方面都认真总结并整理出来,可以说是非常全面了,而且我也认真背了下来,但是我却忽视了理解和加以实际运用。当我看到面试题目问怎样看待公务服务和民意时,我一下子闷了,和我预想到的题目完全不一样啊,这么具体,我一下子头脑一片空白,乱了阵脚,无从答起,嗯嗯啊啊反反复复几句话,所有准备的要点统统都没有说,因为我觉着和题目不沾边。
等到面试出来后我才恍然大悟,其实题目只是换了个样子,所谓换汤不换药,我准备的那些时事材料完全可以作为公共服务方面内容说出去的。我懊悔不已,觉着自己白忙了,白背了,骂自己没用,但是事后认真思考发现我不会活学活用有其必然性,因为我只是生搬硬套了一堆理论知识,根本没有加以理解和运用,到了该用它地方,我也不知道应该运用它。举个不太恰当例子,这就好比是买菜。如果你从来没见过韭菜,只是记住了韭菜的特征和特点,到了菜场,你也未必能认出韭菜来。
再次是严谨的逻辑,条理清楚,层次分明。大家都有过堵车的感受,没有指挥,没有信号灯的交通往往会带来混乱和杂乱无章,而条理和逻辑就相当于信号灯,不仅指挥者自己思路清楚,而且也很好的引导别人按着自己思路走,使说话内容更加畅通无阻,易于让人接受和理解。比如回答问题前你可以说:这个问题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。这样条理清楚,层次分明,比一股脑儿倒浆糊一样的回答要好很多,考官也更容易听进去你所表达观点。
最后是良好的社交礼仪,得体大方的态度和自信的气场。这些都是为内容加分的形式。至于口才只要普通就行,之所以说是普通的口才,是因为有了前面良好的铺垫和主要内容的支撑,即使只是普通的口才表达都会赢得赞许和高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