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句摘抄:“乌林有两条路,一条通南郡,一条取荆州,不知向哪条路来?”——赵云
(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放火)
情景回放: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的故事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赵云问这句话的时候,诸葛亮已经成功从东吴返回荆州,正与刘备商议截杀曹操的残兵败将,分享胜利果实的事情。
当时,诸葛亮派赵云带领3000人马,渡过长江,埋伏在乌林的小路上,多砍柴草树枝,准备放火,只等曹操率领残部一到,就给他来个烈焰冲天,夹道欢迎。赵云听完诸葛亮的工作部署,并没有气吞山河地说大话、表决心,拍着胸脯说:“这事包我身上了,放心吧!”而是非常周密也非常理性地追问了一句:“乌林有两条路,一条通南郡,一条取荆州,不知向哪条路来?”
如果我们非要给古人挑毛病的话,我们不得不说,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。诸葛亮如此聪明、如此心思缜密之人,也有疏忽之处。就像赵云所问,乌林有两条路,一条通南郡,一条通荆州,军师你让我在乌林等着火烧曹操,那么我究竟要在哪条路等?诸葛亮赶忙补充说明,南郡太险要,曹操不会去,他必定是奔荆州而来,然后取道回许昌。赵云得到了准确无误的信息,这才领命而去。
技巧分析:我们心目中的赵云,是在曹操百万军中杀了七进七出,救出刘备幼子阿斗的大英雄。这个光环是如此耀眼,以至于大多数朋友只注重了其英雄豪气的一面,却忽略了他严谨细致的一面。赵云的这一问句,恰恰向我们展示了英雄的另一面,赵大将军形象因这一问而变得愈加鲜活、更加令人敬佩。这一问,不是责问,不是反问,不是质问,只是非常普通、非常寻常的询问——我究竟该在哪条路等?但是,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询问,也不是所有人都问得出口的,主要顾虑有二:
第一,我不但不能很好领会领导的意图,而且还要发问,会不会显得太傻太天真?领导对我的印象会不会因此而大打折扣?
第二,我这样一问,会不会有损领导的形象?因为领导布置工作没有布置清楚。正是基于这两方面不是原因的原因,一个本来异常简单的询问,人们往往会惜字如金。如果要探究赵云这句问话究竟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,则莫过于那句最朴素,但又是最深刻的话:“不懂就问!”
职场启示:但是,令人遗憾的是,“不懂就问”这样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,并没有引起职场人士的足够重视,于是很多由于布置不清、理解不明、沟通不畅而造成的误会、内耗、推诿、扯皮等等不良现象,才成为难以根治的职场顽症。从接受命令的一方,固然不能排除因为不敢、不好意思而不去问的情况,而发出命令的一方,也未必就能如诸葛亮一般坦然接受,详细说明。
现在职场存在比较多的情况是,每逢下属发问的时候,领导往往表现出极度的不耐烦,表情、眼神、动作、语气等所有能反映情绪的要件,无一不透露出这样的信息:“这个也问,你自己不会想吗?”却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是不是把命令讲清楚了。我就曾经亲耳听到一位主管在电话里对下属咆哮道:“这个还用问吗?!”
那么,我们就要追问一句了,在你看来根本不用的事情,如果真的是因为你心里想的和嘴巴里布置的有出入,就是说你自己心里明白,但是根本没有说清楚,你再这么疾言厉色地呵斥下属,那么真的因为理解错误而导致工作上出差错谁负责?我们还要追问,如果你总是这么不允许下属询问,那么日久天长谁还敢问?一旦不敢问,那工作会进入一种怎样的状态?说信马由缰、跟着感觉走不算夸张吧?
命令是用来执行的,而不是用来立威的。执行尤其是有效执行的大前提是理解。领导不仅有义务使自己发出的命令准确无误、便于理解,更有义务对于下属不甚明了的命令进行耐心地解释说明。那种理解了要去执行,不理解你就自己理解着去执行的粗放模式,对于企业内的有效沟通、良性运作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。
“细节决定成败!”你还认为它只是公司墙上弱弱的一句口号吗?早在三国时代,最勇敢的赵云,最聪明的诸葛亮已经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,值得我们职场人士借鉴。
选自文若河著《三国经典108问》,转载请注明出处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张嘴就来:思想的显示器,语言的美容师。
网址:http://www.zhangzuijiulai.cn
电话:400-618-4568
文若河博客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wenruoh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