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多年前,一声“丑陋的中国人”的棒喝,犀利如刀,刺痛了睡眼朦胧的国人,也让我们牢牢记住了他的名字——柏杨。2008年4月29日凌晨,这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家,走完了自己89载的传奇人生。人虽逝,语留香,回想他那犀利却又温情的话语,我们感慨万千。
一
1948年2月,时任沈阳《大东日报》记者的柏杨,从救济院收养了一个8岁的小女孩——邵棣清。两人相依为命,日子虽然艰难却十分温馨。谁知不久后,《大东日报》停刊,柏杨失去经济来源,被迫将养女送回救济院。去台湾岛后,每当想起当年与养女哭别的情形,柏杨就愧疚不已,尤其到了晚年,这份情更是思之愈甚。2000年,柏杨借80寿诞之机,对外界透露了寻找养女的愿望,并拜托各路媒体记者帮他了却心愿。
记者:您此时最想说的话是什么?
柏杨:我不知道她还记得我不?我愿她不记得,就像从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一样。但是,假如她还记得我,我愿她恨我,诅咒我。愤怒比哀伤更会使人坚强。她的恨,她的诅咒,会减轻她的痛苦,也会减轻我心头沉重的负担。我没有资格再向她说什么,也不配为她祈祷上苍,我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,我只求在我有生之年独对苍穹之时,能低低地呼唤:“棣清,我的女儿!你在哪里?”
这是一个老人对海峡彼岸的亲人的思念:他先设一问,自问自答,是小心的探询,也是愧疚的自责,“我愿她不记得……”,殷殷关爱之情,溢于言表;“我愿她恨我,诅咒我……”等自责的话语,反复表白,剖析内心,是悔恨交集的无奈,也是痛心疾首的忏悔;“我的女儿!你在哪里?”发自肺腑,话真情浓,是痛彻心肺的哭号,也是深情依依的呼唤。在这段话里,柏杨运用设问、反复等修辞,字字泣血,句句含情,将深埋于内心的愧疚和悔恨,以及父女离别的悲哀,渲染到了极致,让人听后潸然泪下。“天涯流落思无穷”,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亲人生离死别更令人肝肠寸断呢?
二
1968年,柏杨在翻译美国漫画故事《大力水手》时,被台湾当局定以“侮辱元首”的罪名,身陷囹圄近十年。虽然身心遭受严重摧残,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在狱中完成了著作《中国人史纲》。回忆起十年囚徒生活,劫后余生的柏杨与记者有这样一段对话——
记者:10年的监狱生活给你的人生留下了什么?可不可以说是这段磨难成就了后来的柏杨?
柏杨:我写《中国人史纲》是迫不得已。在狱中的漫漫长日,为驱赶绝望,让自己的精神、心思有所寄托,我在最卑微、最没有尊严的地方,从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立场,对绵长的历史进行梳理和思考。如果没有那段铁窗生涯,我未必能完成这部著作。但是,如果可以选择,我情愿没有经历那段岁月,没有那段岁月的成果。司马迁在宫刑之后,完成《史记》,但是没有《史记》,历史依旧存在。任何一段历史的记录都不值得一个人去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。我觉得,一个有远见的执政者,宁可没有司马迁的《史记》,也不可以用冤屈的手段、残酷的刑罚对付一个人,让他身体上痛苦,精神上绝望。用这样的代价来记录一段历史,实不足取。
“知君何事泪纵横,断肠声里忆平生。”反顾自己“迫不得已”的狱中著史经历,柏杨开门见山,简明地概括了写作的目的和方式,坦言没有那段经历,“未必能完成这部著作”,话语朴实。接着,他用“如果可以选择”的假设和两个“没有……”的分句,话意陡然一转,直言不讳地表明了态度。之后举司马迁的事例佐证自己的观点,强调用如此惨痛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果,“实不足取”。这段话的涵义耐人寻味:在“最卑微、最没有尊严的地方”,一个人权被残酷践踏的人,却要从人性的角度来“梳理和思考”历史,是幸,还是不幸?是人生无常,还是世事荒谬?话未明说,意却昭然,对“磨难成就柏杨”的问题做出了巧妙的回答。柏杨的一番话充满了人性关怀,他从个人经历的痛苦,上升至执政理念的反思,由表及里,见微知著,给人深刻的启迪,可谓“言近旨远”。
三
出狱后,柏杨潜心著史,整理文稿,先后完成并出版了《柏杨版资治通鉴》、《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》、《柏杨回忆录》等系列著作,晚年生活过得平静而充实。2006年,已经86岁高龄的柏杨接受记者访谈时,谈到自己的晚年生活,言辞诙谐,豪情依然——
记者:这20年,您在做什么?您最自豪的是什么?
柏杨:还能做什么?我就是一个老庄稼汉嘛!书桌和纸墨是我的土地,我就是一个无限忠实于这片土地的老汉,只要活着,就要到土地上去转转。老天保佑,我没有辜负自己的一头白发。我把自己的经历都化作营养,增添到智慧中。庆幸的是,我虽然很老,但老而不呆,像海绵一样,还能不断吸收新东西;像小猫一样好奇,还能不时发出一些怪叫声。我很高兴能这样与世界共同进步。
记者:您现在每天的作息怎么安排?
柏杨:哈哈,老了,老病交集,我现在是没有“作”,只有“息”了。眼发花,不能看;手发颤,不能写;腿发软,不能行。就连每天早起到户外走走,也不是我散步,是我在陪她们(指妻子和护工)散步,我在轮椅上啊!
“树渐沧桑人渐老”。岁月,是谁都避不开的一道坎。但在无情的时间面前,柏杨这位“硬骨头文人”却是廉颇老矣,风骨依旧。你看,答第一问时,他接过话头,顺势反问,直率的性格彰显无遗。以“老庄稼汉”自喻,用“土地”比喻写作事业,新奇贴切;“只要活着,就要到土地上去转转”,形象通俗的口语,生动地表达出“生命不止,创作不息”的决心。“我没有辜负自己的一头白发”,一句多么自豪的宣言,承上启下,将话题过渡到记者的第二问,不着痕迹。“海绵”和“小猫”之喻,形象诠释了他“老而不呆”的生活状态;他把自己抨击时弊的声音比喻为“怪叫声”,自我解嘲,充满诙谐情趣。回答“作息”时,他机智地拆词作答,又用“眼发花……”一组排比详细“解释”,可谓妙语成趣;把坐轮椅出门,说成是陪家人散步,庄话谐说,风趣俏皮。小幽默,大智慧,耄耋之年的柏杨辞谐气宏,谈锋犹健,确实“老而不呆”!
2006年金秋时节,柏杨对外界宣布“封笔”,有记者探询其中缘由,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:“酒店打烊,我就走!”如今,夜深人静时,酒店打烊了;灯火阑珊处,离去的背影渐行渐远。但是,你听,他那真挚感人、深刻醒人、豪情激人的话语,一如晨钟暮鼓,依然久久地在我们的心头回响。
奥巴马口才棒 巧妙回答“肤色”问题
明星交际 甄子丹与洪金宝的君子之交
(责任编辑:admin)